湖南法治報通訊員 陳琦輝
八月的晨光染紅東方地平線,歷史的號角穿越九十八載崢嶸歲月。從祖國邊關的鋼槍哨位,到市井街巷的平安崗亭;從抗洪堤壩的鋼鐵人墻,到社區樓棟的溫情調解,退役軍人熊廣泉脫下軍裝,卻從未褪去軍人本色。
1978年3月,熊廣泉響應國家號召,毅然投身軍旅。從新兵到老兵,從士兵到軍官,從訓練場到對越自衛反擊戰,熊廣泉歷經了血與火的淬煉,生與死的考驗。從軍二十三載,熊廣泉先后榮立二等功一次,三等功四次,以及各類先進個人和嘉獎二十余次。
如今作為天心區平安創建協會理事、赤嶺路街道南大橋社區平安協會會長的熊廣泉穿著紅馬甲,帶領志愿者團隊在危樓搬遷攻堅戰中續寫著軍人的擔當。從戰場到街巷,這位六十多歲的退役老兵用大半生時光詮釋著“為人民服務”的初心,在守護萬家燈火的新征程上,譜寫著新時代退役軍人的奉獻篇章。
2019年退休后,熊廣泉常常參加公益活動,協同社區、物管、農貿市場管理人員不定期對重點區域巡查,優化社會環境。近幾年熊廣泉擔任天心區赤嶺路街道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隊長,積極帶頭組織志愿服務活動。志愿工作包羅萬象,轄區房屋提質改造、車輛違規停放、施工過程中的問題、車輛刮擦等糾紛需要志愿者協助解決,這些矛盾如果解決不好,既拖緩房屋提質改造的進程,又影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。熊廣泉坦言:“我們在處理矛盾的過程中,遇到過很多棘手的問題。”
在推動危房逐步拆除的過程中,一處位于居民樓的麻將館危房成了“攔路虎”。房主依靠麻將館營生,每天能有好幾桌老主顧,拆掉麻將館對房主的經濟來源產生很大影響。但房主提出的補償要求過高,一時僵持不下。為保證危房重建工作順利進行,讓老百姓住上“安心房”,熊廣泉多次上門調解、做思想工作,動之以情、曉之以理,還發動了房主的熟人展開溫情攻勢。經過多方不懈努力,房主最終同意配合重建工作,將危房拆掉了。
在危房的重建施工過程中,同樣有問題出現。由于施工隊伍在操作過程中的處理不夠妥善,一輛停放在房子周邊的車輛遭到了刮擦,需要賠償。志愿者們出面調停,熊廣泉上演了“教科書式調解”:第一時間安撫車主情緒;調取事發過程監控錄像,鎖定責任方;提交資料,聯動交警確定損失;協商賠償,確保后續收尾工作圓滿完成,最終用一天多的時間解決這一問題。
從軍裝到馬甲,變的是戰場,不變的是沖鋒的姿態。
“作為退役軍人志愿者,最重要的一點是敢于犧牲自己,為老百姓做一些有益的工作。”熊廣泉說道,“讓所有危房都變成安心房,讓家家戶戶的燈都平安亮起。”
“變換的是陣地,不變的是為人民站崗的初心。”熊廣泉的事跡正是赤嶺路街道“以人為本、安全為先、軍民融合、共建共治”平安建設工作理念的生動體現,他將軍人的堅韌與擔當融入基層社會治理,用實際行動詮釋“退伍不褪色”的初心使命。
責編:張立娟
一審:張立娟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